大职教观视野是一种宏观视野和全局视野,综合性、复合性、联系性、全面性是大职教观的思想特质。以大职教观指导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需要从综合和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特征,同时提出正确的推进路径和方法。基于大职教观视野,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落脚点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时代,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信息的高度综合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两大特征。现代科学技术集成化与行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淡化了专业的概念。现代职业者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或某一行业时专业知识储备是必要的,除此以外,对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也已成为赢得大主动权的重要条件。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也是新时代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必然要求。大职教观下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落脚点。
首先,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其知识体系应以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中心,拥有与该专业相关联的、能产生协同效应的知识群,形成一个适应性极强、应用范围广泛的知识网络,支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效应对复杂的生产实践场景和突发问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复合,本质上是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统一,使得人才的知识结构呈现出复合型状态。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基础目标正是通过理实结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和形成复合知识,为其具备复合思维、复合能力打牢基础。
其次,培养具有复合思维的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必然是具备复合思维的人才,复合知识为复合思维服务,而复合思维则是复合能力的重要支撑。复合思维是人们认知世界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跨领域、跨系统、跨时空的典型特征。复合思维与局部思维、单向思维相对,强调思维过程的整体性、全面性与复合性,注重事务各方面因素的整体性协调和叠加放大效应,致力于为现实问题提供系统性、全局性的解决之道。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关键目标就是通过构建社会化、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复合思维。
最后,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复合能力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特征。复合能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即人才综合应用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关联学科知识来认知和分析事物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具备职业综合能力,即人才职场中所拥有的迁移能力,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双元”育人,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复合能力,以解决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实践中的复杂问题。
二、以增强融合育人为主攻方向
产与教、工与学、理与实的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大职教观下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深化融合是贯穿始终的方向。
首先,要求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普遍开始推行1+X证书制度。“岗课赛证”中的“证”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又包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共同构成的职业标准,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关键。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促进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是基本任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参照职业标准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及时将职业标准引入职业教育教材和教学中,全方位促进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
其次,要求岗位技能需求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岗课赛证”融合中的“岗”与“课”分别代表企业工作岗位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而“岗课”融合重点在于岗位技能需求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的整合性和系统性,还应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选择。职业院校实施“岗课”融合应把岗位能力培养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工作内容转变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实现学校教学场景与企业工作环境的合二为一。
最后,要求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育人的典型模式,“工”实质上就是职业技能培训,“学”就是专业课程教学。不论是“岗课”融合,还是“课证”融合,落脚点都是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职业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同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要统筹安排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训场所、实习实训与师资配置,确保证书培训、岗位实训与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三、以深化校企双元育人为核心依托
大职教观下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反映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两个方向上的教育任务。“课”与“赛”属于学历教育的范畴,是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岗”与“证”反映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凸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与定位。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本质上是基于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不同的育人功能,整合校企双方主体的教育资源而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是职业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逻辑必然和重要依托。同时,校企双元育人也为“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提出了建设方向。
首先,加快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能够打破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之间的壁垒,超越学校与企业之间因主体性质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隔阂,集知识教育、职业素养培育、生产实践、技能训练、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达到校企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产教一体的理想境界,为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创造优越的教育环境。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所掌握的产业资源充实职业院校的实践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等方式夯实“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校企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双方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助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实力,将“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推向更高层次。
其次,持续深化校企“双元”育人。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发挥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是“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从逻辑上来说,深化校企“双元”育人不仅是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目的,也是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从实践层面看,深化校企“双元”育人,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打造、教材开发、师资培养、实习就业、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不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此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职业培训基地和实训教学资源还会产生“溢出效应”,即面向企业员工乃至社会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进一步深化“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涵,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