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方土
人文学院 史言喜
如果世间有一处所在让人牵肠挂肚、朝思暮想,不必时时忆起,却终生难以忘记,“不思量,自难忘”,那一定是故乡。“故乡”是个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的词语啊,她承载着先人们的汗水与希冀,镌刻着父辈的悲戚或欢乐;我们的童年、青春、梦想,我们的笑声和泪水、屈辱与荣耀,无不深深烙在这个叫作“故乡”的地方。
童年记忆中的濮阳乡村静谧而优美。晨曦中,田间小路上农人牵牛出工;暮色里,泥屋瓦舍飘起袅袅炊烟;坑塘边回荡着洗衣服的姑嫂们的欢笑,村中小学操场上传来孩子们的喧闹……偶尔,村里不知哪个角落会响起一两声嘹亮高亢的鸡鸣,伴着狗吠,或者牛羊的呻唤。后来读《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我一度怀疑诗中写的就是我的村庄。
一个地方有了水,就有了灵性。黄河水不仅润泽濮阳的了农田,也让濮阳水光潋滟。乡村坑塘里的水是丰沛的,泱泱涣涣;也是清澈的,所谓“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坑塘里的鱼真多。用三五根绳子把筛子(或者罐头瓶、竹筐)从不同方位拴上,绳子打结系在一根木棍上,在筛子底撒些馒头碎屑,手持木棍把筛子放进水里,几分钟后猛地抬起木棍,十几条柳叶般的“窜条儿”(银飘)就在筛子里乱蹦了。离村较远的坑塘边长着柔美的蒲草和茂密的芦苇,芦苇荡中一种叫“苇喳子”的水鸟,把巢筑在两棵相邻的芦苇上,整天“喳喳喳”的叫着。芦苇丛深处还有敏捷的鱼鹰和呆头呆脑的水鸭。深秋时节,蒲草挺起长长的褐色的蒲棒,像极了一根根穿在竹签上的香肠;芦苇褪去了苍翠的外衣,披上灰黄的秋装,雪白的芦花漫天飞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没有“伊人”,那景色也令人陶醉。
长大后,到外地读书,每每向同学夸耀濮阳历史之厚重:六千年前的蚌砌龙划破了华夏文明晦暗的天空;仓颉创造的文字像一轮喷薄的旭日,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颛顼的城邑龙盘虎踞,巍峨雄伟;卫国的会盟台耸入云端,壮美非常。濮水的碧波漂浮过庄子的钓竿,卫国的官道留下了孔子的车辙,五鹿的黄土前跪拜的是重耳的雄心,那棵古柳下被暴雨洗礼的是展获的高洁。桑间濮上传唱过多少动人的情歌?《诗经·氓》中那位刚烈的女子有着怎样的坚贞与柔肠?这片土地,曾浸染子路滚烫的鲜血,回荡楚霸王战马的嘶鸣,那冲天的战火还映照出曹孟德满脸的惊慌。不提断指明誓的南霁云了吧?那是一位奇男子、伟丈夫;不说“澶渊之盟”了吧?那个盟约给宋辽带来了久违的和平。青山不老,岁月沧桑,九百年后,“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拉开中原鏖战的序幕,还是在这片土地上……
如今的濮阳,四季景色秀美。春天,开州路上的迎春率先吐出鹅黄,紧接着,濮大的樱花能开出一片白色的海。这里是亭亭玉立的玉兰,那边有柔美娇艳的海棠,桃花、梨花、木槿……濮阳的大街小巷,处处是盛开的鲜花,处处是蓬勃的生命。初夏,振兴路的合欢满树绒花,旖旎明艳;戚城公园草木葱郁,古树参天,有夏日难得的幽静与清凉。秋天的好去处,我以为,不是明媚的濮水公园,也不是绿色庄园或世锦园,而是濮上园。站在高阳桥上,看柳叶飘零,赏半塘残荷,听秋虫的吟唱,能感受浓浓的秋意。冬天,去水秀国际剧院欣赏一场精彩的杂技演出,到博物馆去看看古人的生活,也可以找一个地方溜冰滑雪;或者,到广场去听清脆的甩鞭声,看火红的秧歌,濮阳的冬天也并不萧索。
未来的濮阳会更美。濮阳市委、市政府正全力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西湖、东湖、龙湖、濮上湖已相继注水,为濮阳镶嵌了几颗璀璨的明珠。三五年后濮阳会成为“九河贯城、九湖映城、五泽润城”的“北方水城”,成为森林遍布、绿草如茵的“中原绿都”。到那时,濮阳人将生活在诗里、画中。
爱故乡,不需要理由。茹志娟说“世上有许许多多比故乡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无可选择,也不必选择,濮阳,是“我的”濮阳。
一个人,一方土,一颗丹心,一腔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