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产业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是艺术学院与濮阳市通达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深度开展产教融合的重要成果,以传承与创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浮雕” 技艺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推动地方文旅文创产业发展。
一、基地建设背景与目标
立足濮阳丰富的龙文化、杂技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在艺术设计、传统工艺领域的专业优势,基地以“校企协同、产教融合” 为导向,旨在构建集 “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社会服务” 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平台,解决地方文旅文创产业面临的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助力濮阳 “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 文旅品牌建设。
二、基地建设规模与资源配置
场地与设备:基地位于学校图书馆七楼,总面积近600 平方米,设有技能传授区、技艺传承区、产品研发区、试验测试区及作品陈列室等功能区域,配备完善的通草浮雕制作器材、展示设施及数字化设计设备,满足教学、研发与展示需求。
师资团队: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浮雕” 第五代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军担任技能大师,带领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形成 “大师引领、双师共育” 的师资结构。
经费保障:学校前期投资50 万元用于基地装修、设备购置及展厅建设,后续二次投资 60 万元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建设,保障基地持续运行与发展。
三、核心功能与实践成果
(一)非遗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面向全校开设通草浮雕选修课,每学期选课人数近200 人,纳入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艺术学院美术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增设通草浮雕方向,结合基地开展项目化教学,实现 “课堂教学 + 实训操作” 一体化培养。
实践平台:依托基地成立“通草浮雕研习社” 大学生社团,开展常态化实践活动,社员参与河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表演赛、河南省体育艺术传承项目展示周等活动,作品《锦绣前程》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被组委会收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二)文创产品研发与产学研合作
技术创新:团队在传统单色平涂基础上创新浮雕与立体雕塑技术,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推动通草浮雕技艺现代化应用;结合濮阳龙文化、杂技文化等元素,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如以“中华第一龙” 为主题的书签、摆件等,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
产学研协同:与企业共同开展工艺研发,将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需求对接,形成“研发 - 设计 - 制作 - 推广” 的产业链闭环,部分研发成果已投入企业批量生产,实现年产值 350 万元,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
非遗普及教育:基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观摩实习基地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同时走进濮阳市五中、北环路小学、开西社区及范县辛庄镇等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与艺术墙绘项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国际国内交流:参加维也纳“美丽中国携手世界中文日” 活动,作品被联合国收藏;亮相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天津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技能大集等活动,通过展示、展演提升通草浮雕技艺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传统文化 “走出去”。
四、平台荣誉与发展规划
(一)获得荣誉
基地先后获批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第三批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2 年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项目单位(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及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成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典范。
(二)未来规划
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订单式” 培养模式,每年培养具备通草浮雕基本技能人员 80 人以上,编写专业教材,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科研创新与文旅文创产品开发,计划每年研发新产品6 个,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会展 3-5 次,扩大品牌影响力。
拓展社会服务范围,带动2 所中小学及 1 个社区开展非遗教育,建立健全营销体系,推动通草浮雕技艺产业化发展,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