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艺术学院坚持“大思政课”理念,立足专业特色,在写生实践教学期间,组织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互融合,着重强调思政课程的沉浸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将理论内涵生动传达,有效提升了艺术学院“三全育人”工作的实际成效。
红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
艺术学院充分利用写生基地红色教育资源,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路线,组织师生到红旗渠纪念馆、分水闸等地参观学习,通过情景教学、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将红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序厅”、“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等六个展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另人动容的英雄事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党领导太行儿女十年战天斗地改造河山的壮举。师生感慨到:如果不到红旗渠看一看,很难体会“一渠金水万锄开,越岭穿山绝璧来”的英雄豪情;如果不到红旗渠走一走,很难理解1500公里总渠长背后的英雄故事。

参观结束后,参加写生实践教学的师生专门召开了红旗渠精神专题座谈会,从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深远影响和精神伟力等方面深入了解红旗渠精神,使师生真正领会“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的深刻内涵。2023级艺术设计班学生李源龙说:只有走进红旗渠、才知道了修渠的不易,身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该用行动厚植爱国情怀,砥砺民族复兴之志,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嘱托,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志愿服务融入思政课堂
艺术学院长期致力于推动志愿服务不断融入思政课堂,在写生实践教学期间、“艺起行动”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多次深入太行山腹地,践行志愿服务理念,通过志愿服务形式,对红旗渠精神进行再学习、再认识。

志愿者们分成若干小组,沿着蜿蜒的山路,改善环境、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等。他们的辛勤努力赢得了当地居民和过往游客的一致好评。参加志愿服务的一位同学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有效地清理垃圾、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红旗渠精神。”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写生归来途中,为引导党员干部、团员青年深入了解中国文字发展历程,激发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艺术学院组织美术设计专业300余名师生赴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现场教学、全景式体验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中国首个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馆藏丰富,展品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艺术精品。师生们在博物馆内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参观学习,师生们提升了审美素养、陶冶了情操、温润了心灵,艺术学院将持续、全面地开展好师生艺术实践活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艺术学院始终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本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推动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创新。通过组织广大师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思政教育课真正“活”了起来;通过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沉浸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形式,真正做到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通过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充分挖掘了专业写生教学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提高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今后,艺术学院将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