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职教园地 正文

基于大职教观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实施路径

作者:时间:2022-06-02点击数: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关系着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职业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系统性工程。以大职教观为指导推进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重点是实现生产要素与教学要素的融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企业岗位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精准促进“岗课”融合

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职业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必须构建符合大职教观、适应产业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首先,依据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建立专业课程标准。职业院校推进“岗课”融合,前提需要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展调研,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指导和桥梁作用,设立“校—行—企”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在课程开发委员会的指导下,职业院校要树立科学的课程开发理念,合理规划专业课程的建设思路,围绕企业岗位的胜任能力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依据企业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原则安排和组织教学。同时,职业院校要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明确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据此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课程结构和课时比重,使专业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全面对接。

其次,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职业院校要牢牢把握岗位胜任能力这一中心点,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大力推进在岗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原则的教学方法,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确保“岗课”融合得到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在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上,职业院校应以岗位工作流程与典型工作任务实训为切入点,优化实训教学体系,创新实训教学模式,着力提升生产性实训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基础技能训练→单岗技能训练→全岗综合实训”分层递进式岗位能力仿真实训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在岗实训的有机统一与高度融合,实现教学过程职业化、教学内容实践化、教学模式综合化。

二、举办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大力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是实现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技能水平的比拼场、学校教学成果的检阅场,也是企业形象与企业品牌展示的平台。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而言,职业技能大赛既是“风向标”,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又是“撬杆”,撬动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提高重视程度,强化资源倾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力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首先,举办多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在国家级、地区级和校级等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工作中同步发力,构建全面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多层次、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赛事体系。在国家级赛事层面,我国已有两年一度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地区级和校级赛事体系尚不健全。为此,各省市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职能,建立由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的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组委会,统筹协调技能大赛的筹备和运行工作,联合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研究制订大赛方案和保障措施,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地区级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常态化。同时,各职业院校应深刻认识到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立足学校办学实际,针对在校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征,与合作企业、兄弟院校共同举办校级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大赛中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

其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具有检验教学成果的作用,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想要在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因此,职业院校通过积极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激励在职教师强化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实操技能训练,研究技能竞赛的比赛内容,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企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等。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还需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时刻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以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同时,职业院校学生群体通过了解和参与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更准确、更清晰地认知到所学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切身感知到行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将平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不仅可以检验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真实水平,也可以发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不足,有利于其在日后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三、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个体直接从事某种职业的凭证,是技术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证明。大职教观视野下,加强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积极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

首先,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职业院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框架和依据,“课证融合”意指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课证”融合的理念和原则,应在教学大纲中体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项目。职业院校在规划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按照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考核项目和内容,并使其体现在教学大纲的条目和内容中。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则应将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和试题库,融入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相一致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建立“岗—课—证”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设计模块化的教学流程。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专业理论与专业实务两个方面,具体考核项目和内容则由相关的知识技能点构成。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基本特点,职业院校可以设计以模块化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流程。例如,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结合院校实际教学条件和需要,整合考核知识与技能,编排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为多个知识获取任务和实际操作任务,以任务引领教学,串联理论知识与操作实务,以任务模块的分析、研究、设计、操作等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学习开始前公布本堂课的学习任务,明确学生所需获得的知识技能点。教师在进行阶段性的讲解和示范后,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从旁指导并答疑。每项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进行现场检查评分,并纳入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考评。通过设计和构建模块化的教学流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探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并深化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相应的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即可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岗课赛证”相结合的四维评价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需要建立与“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搭建“岗课赛证”相结合的四维评价模式。

首先,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本身是一种将产业要素、职业要素、教育要素等整合融汇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多元化,丰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维度。在评价标准设计上,应以专业为单位,依据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围绕岗位胜任能力,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在评价方式上,应根据专业课程、职业技能大赛、行业认证的具体情况,采用凸显多元化特征的四维评价模式,即与“岗”对应的企业评价、与“课”对应的学校评价、与“赛”对应的社会评价、与“证”对应的行业评价。通过综合企业、学校、社会、行业四个领域的评价结果,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其次,建立兼顾过程与结果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办法。检验和评价“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最终成效既要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也要重视人才培养最终成果。关注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发现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不足和缺陷,重视人才培养最终成果是科学评价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质量与成效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建立随堂考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即在模块化任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操表现随堂考评打分,并作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依据。除此以外,职业院校还应基于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形成的阶段性特征,建立月度考核、学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的周期性评价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的考评,以此作为学习结果考评的依据。在学生考核的内容上可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操作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其中,职业素养宜采用过程性评价,技能水平考核则应融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以确保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全面化和科学化。

五、优化教材建设机制,打造融合“岗”“证”的新型专业教材

教材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职业院校专业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优化教材建设机制,打造融合“岗”“证”的新型专业教材。

首先,加强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产学结合,提高教材编写的针对性。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是基本方向。优化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机制,在教材内容上应充分体现“岗课赛证”融合的理念和需求。对此,职业院校要建立由在校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主导教材规划设计,由一线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行业资深人士参与编写的教材编写机制,强化教材与岗位工作、市场需求的密切联系。在教材内容构成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应少而精,专业知识应具备针对性,实践知识应注重实用性,以适应“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教学需要。

其次,加强教材动态管理,提高教材内容更新频率。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以实践育人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相适应的职业院校教材也应面向产业生产实践,加强教材动态管理,使产业生产技术发展动态能够及时体现在教材内容中。一方面,在教材呈现形式上,职业院校应着重开发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将原本系统的专业知识分解为众多相互关联的知识模块,可以良好地适应模块化教学需要。工作手册式教材为学生提供简明易用的实用指导信息,可以满足学生在工作现场学习的需要。职业院校开发这两类教材不仅有利于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教材管理上,职业院校要建立与行业组织、企业紧密对接的动态化教材管理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获知企业技术更新信息、产业发展动态信息以及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等,第一时间将产业生产实践和技术升级的变化反映在教材内容上。

最后,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材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职业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重视信息技术在教材建设中的应用,大力引进信息技术,开发和编写数字化、网络化教材,给师生提供诸如网络题库、课件等多元化参考资料。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开发适用于沉浸式教学的VR教材、虚拟现实教材,使师生双方能接触到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2期)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外事与合作办公室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西路249号  联系电话(传真):0393-467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