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也有这样一座科技小院,小院里也活跃着这样一群“自找苦吃”的人,他们不怕吃苦,耐得寂寞,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学农助农,强农兴农,做有用的研究,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2005年,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设了一个以服务农科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基地占地面积40亩,教研及维护设施基本齐全,具备承担完成农科类专业课程基本技能实训任务条件。2008年获批河南省示范性教学实训基地。
2006年,为加强内涵建设,结合行业、产业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地开展主要农作物育种工作。经过十多年积累,初步建立了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蔬菜5个育种资源圃。2021年,投资50万元,实施兴建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制教研基地和三农科技服务创新中心项目,科技小院各项设施条件与功能更加齐备完善。





小院里,有这样一个教研队伍,以骆驼团队命名,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躬耕垄亩,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汗,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品性忠诚、智慧勇敢、坚守正途的骆驼品格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6名80后年轻教师的广泛参与,使小院里的科技人才后继有人,科学研究箕裘不坠。
团队成员情况见下表: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十几年的科研积淀结出丰硕成果。
小院现已拥有小麦资源2000多份、花生资源500多份。
一是新培育小麦品种三个,其中“濮大1030”已通过河南省审定,“濮大1156”、“濮大1256”进入区试阶段。
二是花生新品种“濮学花0815”已通过农业部登记,“濮学花0816”、“濮学花0817”已经完成区试前准备,并参加省级联合体品种试验。
三是桃育种方面,经过多年的引种及选育,目前已培育桃新品种4个,其中“春丽”、“秋甜”推广面积达5000亩以上。


一是大葱育种取得突破进展,培育大葱新品种3个,其中,“濮葱3号”2015年通过省级鉴定。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大葱新品种选育与推广”,2018年4月通过省级验收,并通过国家科技成果登记;
二是与河南省全王种业合作培育的豇豆新品种“奇美”、“绿宝特”豇豆新品种于2016年通过省级鉴定,并在河南、山东、海南、广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2015年启动的豇豆(长豆角)与野生豇豆远缘杂交育种项目也初见端倪,并搜集和创新育种新资源300多份。“粮油作物育种资源圃的建立与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2014年列为濮阳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人工远缘杂交豇豆优异种质资源的创制与多抗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2021年被列为河南省自然科技攻关项目。
三是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晚熟桃新品种引进和栽培技术”2020年顺利通过专家验收。2021年立项的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桃简约化栽培及示范推广”也获得了可喜成果,即将通过验收。2021年立项的河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早熟桃新品种引进和栽培技术”目前处于结项验收阶段。





小院科研团队根据高职特点、教学规律及培养目标,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制定了一系列农科类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标准、流程与规范及考核办法。团队依托基地完成的自选教学研究成果“高职农科类专业课程非笔试考试模式研究”2009年通过设计鉴定,并获濮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河南省高职高专技能大赛并多次获奖;2018年园艺园林教研室获河南省基层教学组织立项;2019年园林技术专业被教育厅认定为第二批河南省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训示范专业点。




小院骆驼团队成员和科技特派员,时刻关心着濮阳市“三农”的需求,按照“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五个一”工作目标,业余时间,“钻”大棚,“走”地垄,田里传“经”,地头授“艺”,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小院科研团队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指导。有效推广大棚丝瓜髙垄宽窄行栽培、菌肥科学施用、多层覆盖等新技术、新模式,使得丝瓜提早上市、提高产量。还推广连续摘心、多次换头等管理技术,提高产品商品质量。“原食香”丝瓜在2020年4月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2022年1月,结对帮扶村濮阳县文留镇齐庄村(丝瓜)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河南省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22年3月,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丝瓜已成为濮阳县特色产业和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科研团队还根据种植户的生产需求,先后深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整枝技术、摘心换头技巧、留瓜方式和方法及保花保果技术,面对面开展初果期水肥管理技术、环境调控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领。疫情期间,团队通过河南省蔬菜群、绿色土豆技术交流群等微信群,为菜农、果农提供蔬菜、瓜果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问题。他们实现了习总书记“把科研扎进泥土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用一粒麦种创收中原粮仓,用棵棵蔬菜丰富万家餐桌,用鲜桃带领果农走上致富路,心怀农业和农民,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解决农民心头的生产大事,让科技在田野里发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科技小院”的鲜亮底色。在基地和育种资源圃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届届学生广泛参与,实际操作,提高实践技能,掌握育种程序、思路和模式,和各类作物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全过程。小院科研团队,以朴实、执着的科研精神,投身育种事业的主人翁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名学生。一批批从小院走出来的孩子毕业后迅速成长,在三农领域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
许一帆,2009届观光农业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班长、院学生会文体部部长,先后获得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毕业生、院模范团干等荣誉,2008年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11年成立郑州亮点作物保护技术有限公司,任公司总经理一职,目前公司有员工15人,是河南省专业特种肥料推广与应用平台,先后与河南农大、河南农业科学院、河南省蔬菜所、河南省果树所等农业对口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带领亮点团队常年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每年开展农业技术讲座200场以上,得到所有合作伙伴及广大农民的一致认可。

夏军令,2010届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班长、院学生会主席、濮阳市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大学生工作站副秘书长等,先后获得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毕业生、国家励志奖学金、院模范团干等荣誉,2008年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10年毕业后开始合伙创业,参与郑州天福达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与福达花生网的创建,经过几年的努力,成为福达花生讲堂主讲人,将“福达精准方案”推广到全国各个花生区,引领着花生优质高产创新潮流。

牛鹏,2015届园林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班长、院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先后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院模范团干,多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2014年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桃资源与与育种项目部工作,主要管理新乡综合实验基地,参与团队田间试验、品种选育等工作,即中油蟠15、中蟠21桃等十余个品种的选育工作,2018-2021年连续四年被聘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

付乾增,2018届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退役军人,现任河南省濮阳县乾增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厦门希望田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管,河南“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第一人。2013年曾获得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河南省促进全民创业带头人”,2019年11月入围由共青团中央和农业农村部颁发的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濮阳市2017年度“全市就业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先进个人”。

张凯翔,2020届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主席工作,荣获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优秀学员,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荣誉,2020年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20年9月专升本进入商丘学院学习。毕业后入职中化集团,现任中化集团河南省区某技术服务中心中心经理,带领员工进行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得到了公司领导、客户、农户等一致好评。
马晓帆,2020届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工作,曾多次获国家奖学金。2020年9月专升本进入河南科技学院学习,目前在海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油茶栽培及育种研究。
小院科研团队除了日常在小院里开展教科研实践,还经常带领园艺专业和园艺协会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周边蔬菜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并开展实训教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小院里,在田野上,科研团队把深厚的爱农情怀和自找苦吃的精神坚持到底,在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
团队负责人张志轩教授说:“我们建立科技小院,把课堂搬到田地,搭建开放式育人平台,使广大师生更加知农爱农,更能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成员王俪睿老师说:“我们把课堂和生产实践结合在一起,做为青年教师,我更要脚踏实地,保持好这股干劲,更好地培养学生,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索子栋同学也表示:“我们特别愿意参加科技小院的实践活动,在跟老师学习和跟农民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受到了感染和体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到进一步端正,希望将来学好本领,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据悉,学校非常重视小院建设,2023年,将再投入95万元,升级改造三农科技服务创新中心。我们坚信,广大青年学子在老师们的感召培养下,必将更加坚定“请党放心、强农有我”的信念和决心,苦干实干加油干,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唱响青春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