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璀璨的星空下,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探索。5月30日,一场名为“地下的星空 —— 濮阳远古星图之谜:以西水坡45号墓为中心”的讲座在综合教学楼C座131报告厅举行,让200余名师生领略了古代先民对宇宙星空的精确认识和深厚的天文智慧。
讲座由《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原主任杨晓新教授主讲。濮阳西水坡45号墓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距今约7000年,于1987年在濮阳县西南角西水坡出土,墓中发现的蚌塑龙虎墓等仰韶文化遗存,被誉为全世界最为古老的二象四分至天文盖图。这张由蚌壳摆塑而成的星图,精确地反映了北斗七星和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关系,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象图案,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将中国天文学史提前了至少3000年,彻底颠覆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西来说,直接推动了中国天文考古学的诞生,为中华文明起源竖立起一个新坐标。讲座最后,杨晓新总结了濮阳远古星图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他表示,这幅星图不仅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哲学认知等领域的重要物证。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场讲座,不仅了解了古代先民非凡的天文成就和艺术造诣,激发了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更是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杨晓新(1963—),洛阳嵩县人,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教授(三级),主要从事高校文艺理论、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以及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学术期刊管理等工作,《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原主任、副主编。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濮阳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濮阳历史文化研究会、濮阳市龙文化研究会、濮阳市龙文化产业促进会理事。在《高校理论战线》《求是学刊》《文艺评论》《当代文坛》《理论与创作》《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学习与探索》《黑龙江社会科学》《殷都学刊》等教育部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等公开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计30余万字;独著、合著专著、教材多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市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多次获得省市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其中作为课题组第二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文艺学”,其最终成果作为专著列入“武汉大学学术丛书”出版,所执笔部分受到《求是》杂志、《人民日报》《文艺报》《高校理论战线》《理论与创作》等报刊和学术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