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6月18日至6月30日,我院选派18名师生青年志愿者成立了“青春领航,筑梦乡村”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组成3支队伍,奔赴濮阳市范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围绕“寻梦助学,点亮未来”“践行青春使命,红色文化”“学‘习’正当时理论宣讲”等方面展开,各实践队伍结合实际,统筹计划、合理安排,濮工学子们踊跃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展现青春风采、贡献青年力量。
寻梦助学,点亮未来

“寻梦助学,点亮未来”实践团在濮阳市范县辛庄镇盆窑小学开展了为期13天的“三下乡”支教活动。志愿者们看到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稍显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这让他们更加明白了农村教育所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也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教育机会,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




志愿者们为全校小学生及周边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带去了学习用品,并为盆窑小学捐赠了拔河绳、篮球、足球等运动物品。他们利用下午延时课的时间带领小学生们学习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书法等课程,学习红色歌曲《歌唱祖国》,朗诵《红色童话》,举办趣味运动会,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志愿者们与农村学生建立了紧密的师生关系,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互动,不仅学到了他们的纯真和坚韧,也深刻体会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努力。
践行青春使命,学习红色文化
实践过程中,“践行青春使命,学习红色文化”实践团带着对红色精神的向往,从黄河沿岸出发,沿着奔腾的黄河,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他们先后来到范县郑板桥纪念馆、台前县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旧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红色文化,铭记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爱民如赤子——清官廉吏郑板桥


在郑板桥纪念馆,志愿者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了解了郑板桥任范县县令时期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德政业绩,以及心系百姓、关爱民生的无私情怀和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执政理念,感受着郑板桥清廉为官的一生。
赓续红色血脉——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


在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志愿者们听着讲解员详细生动的介绍,身临其境地感受着12万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渡口的士兵们不畏险滩,不顾对岸敌人炮火阻击与空中敌机骚扰,在急流险滩中昼夜抢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传承红色精神——冀鲁豫革命旧址纪念馆


在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志愿者们参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黄敬、宋任穷等的办公场所和起居室,认真浏览着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制造的我国军工史上第一门大炮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铁证如山的照片,详细了解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党史。
志愿者们纷纷表示,红色研学之旅解读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深深地震撼着大家的心灵,更深切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史为镜、坚定信仰,知荣辱、明方向,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立志成长成才。
普及红色知识,厚植爱国情怀



“学‘习’正当时理论宣讲”实践团为小学生和周边村民开展了多场宣讲活动。宣讲团志愿者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与‘青年观’”“防溺亡、防性侵、防沉迷、防邪教及防电信诈骗”等多场主题宣传教育。同时,他们走进班级向同学们宣讲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相关知识,系统讲解了国旗、国徽、国歌的产生背景、创作过程及重大历史意义,解读了国旗、国徽图案所蕴含的寓意和深刻内涵,国歌词曲的含义和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并详细介绍了国旗、国徽的规制、标准和使用要求。


短暂1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可能不能改变孩子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他们生命的厚度及宽度,在他们心中埋下感恩、励志、勇敢、坚持的种子,指引着他们坚定地走向未知的未来。同时,我们希望能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用这份爱心将孩子们走出黄河滩区的路变得越来越平坦!
精神之光,穿越时空。新时代中国青年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将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在未来,濮阳工学院学子更要将奋斗进行到底,将实践进行到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让青春在奋斗中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