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助力家乡建设,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对基层就业的了解,7月27日——8月4日,人文学院开展“亲近自然,根植基层”主题系列活动。22级部分学生参加。
“干在”基层,在服务群众中厚植“为民情怀”
此次调研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农村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与群众交谈的过程中,我用心记录着大家谈到的问题。村里穷、路不好,盼望新农村建设早日解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问题,特别是这两年农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粮食价格不好,远不如进城打工的收益,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打造青少年服务型阵地,聚焦青年发展工作领域,在青年思想引领、就业创业扶持、人才培养、扩大青年社会融入和参与等方面进行深入推进,打造出一张宜居、宜学、宜业的“青年活力型农村”特色名片。
此次调研,不仅让我感受到农村就业的发展前景,也深刻体会到农村村民的不容易,努力做到在干中学、以学促干,不断适应农村工作方式,提升开展农村工作的能力。
22级小学教育二班张志颖
“心到”基层,在践行政策中练就“绣花功夫”
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安。我在统计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过程中,跟着奶奶走进玉米地,观察玉米的根系生长及杂草生长等情况,并统计村内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乡村农机合作社发展至今取得的进步和面临的问题。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对农业发展、农产品品质有深入认识和理解,扩展基本的农作物常识,同时体验到田园生活的丰富内涵。
22级小学教育三班郝倩萍
“身入”基层,在望闻问切中做好“身份转变”
在此次活动中,通过走访我们村委会及团支部书记了解了村内的人口、耕地等基本情况。知晓到自全国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我们村主要以畜牧产业为统领、庭院经济为突破。在起初阶段也存在着养殖场中的牲畜出现疾病等问题,养殖户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在依靠上级组织的带动和指导,不断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同时推动乡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此次调研,我通过多观察、多思考村干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习到他们做好群众工作的经验,练就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本领。
22级语文教育一班郭馨泽
“走入”基层,在走访调查中做好“调研卫士”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网上购物也随之不断扩大发展,同时也带来新型行业——物流配送行业。
我走访附近的物流公司,对于物流行业“痛点”及针对于“痛点”有哪些建议,展开调查。发现我国物流企业普遍人力成本高。据统计,我国物流企业毛利润率相对较低,人工成本投入高。各大物流企业在特别活动期间,不计成本地付出辛苦的血泪,忘记追求成本和效率的平衡,人力成本逐年增长,企业利润不断被消耗殆尽,企业成本高压力大。
我希望可以提高用工灵活性,降低用工风险,减轻税负。此次社会实践,我学会在每一个“第一次”中“勤充电”、“勤思考”,在基层工作中积累经验,锤炼成长,不断将“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2级小学教育二班李琪
此次活动,不仅鼓励大学生根植基层,引导我院学子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同时引导同学们心系群众、互学互促。
“风起云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既然选择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就要切实担负起责任,脚踏实地,用心用情,履行好职责。